年份
数据库分类
学科分类
*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257个
木杉;- 城乡建设 -2006
[摘 要]■洛阳曾为十三朝古都,城址经历四次转移。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十公里,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城平面近正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洛水由西往东穿越而过,把洛阳分成南北...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庞骏;张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摘 要]晋宋建康城市形制为套城制,第一重宫城设有六门,六门外置行马,为宫城外部空间的重要管理设施;第二重都城也以六门为标志,六门内人员出入行止主要体现在行车分道制度等。建康城市的空间管理突出了统治者在空间划分和对人的行为约束这两方面的控制功能,凸现了城市行为空间的等级制和象征...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韩国河;朱思红;刘尊志;朱亮;严辉;赵海洲;- 中原文物 -2006
[摘 要]偃师市高崖村东汉M1和M8经考古钻探和试掘,发现有建筑夯土遗迹、灰坑等,出土有建筑材料等遗物,证实M1的封土底边平面大致是圆形的,墓葬周围有较大的规模和一定等级的地面建筑,其时代大致应当在东汉中晚期,推测M1可能和汉质帝的静陵有关系。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贺云翱;路侃;- 东南文化 -2006
[摘 要]最新披露南京新发现的南朝刘宋“大明五年明堂壁”铭文砖等一批实物资料,并阐述了这批资料对研究南朝时期都城重要礼制建筑“明堂”的建造历史及其对研究六朝都城布局的重要学术意义。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刘志平;刘伟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摘 要]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古代社会前期曾屡屡成为不少王朝的都城,后期却沦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城市。本文从不同时期洛阳所处的特殊区位和地缘因素着手,分析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区位为城市的兴起奠定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影响城市的发展演进...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周学鹰;- 中原文物 -2006
[摘 要]依据秦汉骊山汤遗址,当时一般为单层的居住建筑,大多采用外围承重墙、内为木构架的土木混合结构;但考古也发现有内部木构架、三边夯土墙(带有壁柱)的结构,说明秦汉时期的单层建筑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张本昀;吴国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摘 要]利用陆地卫星像片、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地层钻孔和地层剖面资料,运用综合分析对比方法,揭示出全新世以来洛阳盆地水系变化具有如下基本规律:即洛河河道不断北移;伊河河道不断东延加长,河曲不断南北摆动;涧河在东周到隋唐的时期内,由于人为作用而不断改变流路.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李怀顺;魏文斌;郑国穆;- 华夏考古 -2006
[摘 要]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王荣国;- 世界宗教研究 -2006
[摘 要]《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的“宋境”一词有“时间+空间”的含义,意即“刘宋的境内”,并非孙述圻所说是泛指五到六世纪的“中国南方政权”的辖地。菩提达摩的于刘宋明帝至顺帝年间取海路来华,抵达“宋境南越”,“菩提达摩是否谒永宁寺”是确定《续僧传》与《伽蓝记》所载的“菩提达摩”是否为同一人的重要...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摘 要]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数量之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当代河南在构建中原城市群和实现中原崛起中如何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新的课题。把握河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时空特征和文化特色,认识其普遍属类及开发趋势,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理清其文脉和解决好新与旧对话的张力,是解决这一...
[全部来源]论著 / 知网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市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内
029-85246378 技术支持: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